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新南方”·坐标

——“北流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研讨会侧记

时间: 2023-09-05 15:28:22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记者 曾昶

北流作家出版的部分作品。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曾昶)“地处偏远的一个县级市能如此扎堆地聚集这么多的作家和诗人,这是很罕见的文学现象,值得好好研究。”8月24日,由玉林市作家协会、北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北流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座谈会在北流市民乐镇会众村竹节冲组的北流市文艺家创作基地召开。会上,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贺仲明如是说。

座谈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贺仲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洁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桃洲,山西财经大学文学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金春平,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钟世华,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国栋,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玉林市理论家协会主席郑立峰,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荷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唐梅樑等区内外文艺评论家分别发言,高度评价了林白、朱山坡等在北流作家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分析了“北流作家群”形成、发展、壮大的各种因素,“北流作家群”在广西文坛的影响力,北流作家作品的地域特色,等等。针对近年来的“新南方写作”,评论家们引经据典,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北流作家作品与“新南方写作”的关系。

朱山坡、梁晓阳、李洪波、吉小吉、谢夷珊、安乔子、曹美兰等北流作家也分别发言,表示将继续努力,找准各自在“新南方写作”中的坐标,不断写出好作品,不辜负大家对北流作家的期望。

圭江奔向北,北流作家成群硕果累累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依据山势自西向东流,自古以来就是常识。可是,也有例外。那条名为圭江、穿城而过,当地人俗称的“北流河”却不愿随大流,自顾向北滔滔奔涌。

这样的河流滋养的土地,自然会产生一群不一样的人。对此,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在《圭江北流》里有过精彩的阐述。

林白,本名林白薇,毕业于武汉大学。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开始诗歌创作,后来她直言“有着功利的目的,就是想改变当农民的现状”。代表作品有《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北去来辞》等,长篇小说《万物花开》被列入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女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提名等。《北流》是她沉潜八年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书中涵盖了南方母系民间经验、女性成长记忆、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史,尤其能看到作者对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社会流变的深入体察。作品在结构和语言上匠心独运,注、疏、笺、异辞的结构方式打乱线性叙事,“李跃豆词典”的粤地方言、异辞的民间语汇、“植物志”的诗歌表述使得小说语言灵动而极富表现力。

最初“羡慕”吉小吉在《人民文学》发表诗歌的朱山坡,后来“近‘漆’者‘黑’”,与漆诗歌沙龙的诗人们厮混在一起,写出了《到哪里找回阿秀》《粤桂边城》等不少诗歌作品。而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则是他的小说。从写诗转型之后,朱山坡的第一部小说是《此去高州一百里》,在《花城》杂志发表的时候,改名《我的叔叔于力》。这以后,他以“米庄”和“蛋镇”为文学地标的小说《陪夜的女人》《灵魂课》以及《蛋镇电影院》系列小说、《风暴预警期》等小说一纸风行。继短篇小说集《蛋镇电影院》之后,朱山坡又一本短篇小说集《萨赫勒荒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萨赫勒荒原》将故事发生地换成了遥远的尼日尔、索马里、卢旺达等更辽阔的非洲世界。

最初在糖烟酒公司上班的梁晓阳与一个北流的“街妹”恋爱,因为他在北流城区没有房子,后来被街妹的父母无情地“毙掉”了。被失恋折磨得苦不堪言,深夜跑到文联办公室痛哭的梁晓阳(这些细节,朱山坡在《两座山之间的梁晓阳》里披露过),后来遇到在新疆长大的张明月,此后他写了两部关于新疆的作品。一部《吉尔尕朗河两岸》,斩获首届三毛散文奖;一部长达55万字的《出塞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除此之外,他还在《花城》《中国作家》《天涯》《美文》等刊物发表了大量作品。

以北流“漆诗歌沙龙”为代表的北流诗歌现象,也是绝对绕不过的话题。吉小吉至今已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刊》《星星》《天涯》等刊物发表大量诗歌作品。谢夷珊这几年诗歌创作势头猛烈,作品几乎发遍所有诗歌大刊名刊,最近接连出版了《空中的水稻》和《兰卡威一日》两部诗集。特别是他逐渐突破了地域的界限,不断突破,向南方以南的海洋和异域寻求诗意的《兰卡威一日》系列诗歌,是真正的“新南方写作”。伍迁在一家央媒做好新闻本职工作的同时,作为“漆”诗歌这辆“大巴”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这些年一直在写诗。安乔子作品这几年在《诗刊》《星星》《人民文学》等大刊发表,并获得第十届诗探索·红高粱诗歌奖。还有夕夏、陈一默、马路、曹美兰、何里利、李一鱼、覃琼燕、彭奋、颜鸿、陈奕娟、冯建立……这个名单可以排得很长。

而在小说、散文方面,则可以列出一串更长的队伍:韦延才、潘雄杰、梁小平、陈丽冰、龙腿、莫晓霞、陈予启、张惠、刘军海、冯朝学、谢泉、许振兰、黄应樑、陈小健……

▶专家视角:北流作家的“新南方写作”坐标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

一个县级市齐刷刷涌现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家、诗人,出现这么多中国作协会员,这可以作为一个现象来研究。就如诺奖作家莫言才华横溢,可也离不开文学氛围很浓,文学生态很好的家乡山东高密的文学滋养,同样,北流出现这么多作家、诗人,也与北流有着广袤的历史文化、有着灿若星辰的历代文人墨客有关联。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

关于新南方写作,广东、广西是一家,两广文化密不可分,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正在进行关于新南方写作的跟进,邀请林白撰写关于《北流》的创作谈。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林白的长篇小说《北流》得到很好的评价,特别是作品的地方性方面,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品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

一个地方的作家,只有以群体的面貌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时,才有可能获得“作家群”这一名号的确认,而“北流作家群”正是如此。早先有林白的创作产生了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仍在持续着、扩展着;后来则是“漆诗歌”群落和朱山坡的小说、陈琦的诗歌等产生了全国性影响,近年来梁晓阳、吉小吉、谢夷珊、伍迁、安乔子、夕夏等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们中有人还出版了多部作品集,确实成了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

北流地处“粤桂通衢”之地,已有1500年设立郡县的历史,可谓人杰地灵,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文脉不断。当代北流作家、诗人们领受这里好山好水的滋养,秉承这里绵延不绝的浓郁文风,同时又受到时代大潮和日新月异的现实的激发,表现出非常活跃的创作态势。另一方面,我注意到北流各级领导十分关心作家、诗人的成长,大力扶持他们的创作,为良好文学生态的养成提供极佳的条件,这是令人敬佩的。

近年,“南方写作”“新南方写作”得到了众说纷纭的探讨,其内涵、外延及特征等在讨论中存在较大分歧。“新南方写作”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的范围太宽了,人们平常谈到的东南、西南、江南、岭南等等都属于“南方”,但这些地域(或区域)有着各自相当独特的政治经济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趋向,作家们的创作也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取向与风貌。我想,与其泛泛地讲“南方”或“新南方”写作如何如何,不如将“新南方写作”落实在某个具体的地方文学上,深入、细致、全方位地剖析其群体构成与创作特色,发掘其作品体现的“南方性”。“北流作家群”就是“新南方写作”中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典型案例。他们旺盛的创作、不俗的实绩和可期许的潜力,为“新南方写作”的探讨提供了充足的话题元素。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

北流的作家诗人们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和群体的凝聚力,状态饱满,新作迭出,更建立了自己的创研“阵地”,值得敬佩和祝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

“作家群”在古代就有,比如江西诗派、桐城派等,但现代的作家群与之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差别。现代作家群不再是单纯以乡邦籍贯和学统师承关系为纽带和界限,现代人的流动和现代传媒的发达,导致现代的作家群的构成更为复杂,更多的群体是基于共同的文学观念或文学风格走到一起的。我想,北流作家群也应该在地域性联系之外,自觉发掘更多的理论共识、观念共识和艺术共识,为自己的群体树立起更加鲜明的形象。同时在我看来,无论什么群体,从文学史的角度说,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要在数量上、质量上、影响上有足够分量的作品基础,一个群体才能真正进入文学史。所以个人觉得,概念、称号、活动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写作实践和实践的成果。在这个方面,我对北流的作家诗人朋友们抱有热切的期待。

山西财经大学文学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副院长金春平

“北流作家群”作家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北流市作家的自律、努力的结果,更是北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关心的结果。关于“北流作家群”,我想跟山西作家群有相似的地方。

山西财经大学文学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副院长金春平。

山西有个有名的“山药蛋派”,有赵树理,有马峰、西戎等大作家,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北流作家群”也在朝这个方向迈进。林白、朱山坡的作品,呈现经典性,这与他们作品呈现的地域性有很大关系,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郑立峰

新南方写作,是批评伦理话语的拓展,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创新性的意义,但作为一个当代文学批评的新术语的提出,其内在核心意义和范畴还存在争议。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郑立峰。

无论批评家还是作家对“新南方”的理解和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作家来看,林白的《北流》,是她深情回望故乡的大书。而她,则是一路向北,而不是一路向南,她从南宁出发,到武汉、北京,一路往北走,反北流而行,这是她的生命内性,这个维度上看是存在矛盾性的。北流作家群,作为一个群体,一种现象,值得研究。朱山坡有雄心,有文学野心,最近其《萨赫勒荒原》,向着经典写,实现重大突破。谢夷珊的诗歌写作,值得一提,他在南方一隅,书写边城,与沈从文的边城对比,是更南的南方。

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钟世华

北流的文学生态特别好,领导特别重视,作家们相互扶持。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文学群体,我认为北流作家群是一个引人注目并且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钟世华。

关于新南方写作,还是地方性路径,对于作家来说,我想我们的努力还是要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用个人的想象力去摆脱“地方”所具有的符号性,构建一个全新又高度综合的文学世界。我们需要警惕其中不自觉的某种“惯性”,一旦形成自我重复,甚至是在不自觉地模拟,那么这种叙事又有何种意义?我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不仅是对外界,更是对自己的内心,要警惕流行,也要警惕偏执。或许可能的途径仍然还是阅读和脚踏实地的触摸与理解,只有当手指穿过水流,我们才能感受到水的温度和速度。而个人的经验,尤其是跨越时代的经验,仍然是作家最宝贵的财富,对更年轻的作家们来说,或许困难在于理解历史,但更重要的仍然是想象世界的方法,不断更新又不断打上过往的烙印,在突破中尝试构建一个立体的文学世界。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肖国栋

我们学院与北流文学界互动很多,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关于新南方写作,这是一个文学事件,需要理论支撑。理论激活作家的写作,促进了作品的诞生,这是好事,更需要好好地论证。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肖国栋。

北流作家作品激活了,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这需要从特定路径出发,不是局部现象,如作家都有出生地,朱山坡离开广西去了广州工作了,林白早早离开家乡,从地方出发,达到功成名就。现在他们年岁渐长,写出的作品就越回望故乡,从评论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多加挖掘、整合他们成功的经验。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荷泉

我理解的“新南方文学”或者说“文学的新南方”,是一个新的“文化识别区”,是一个“面向世界书写”的新的文学版图概念。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如果说以往的“南方文学”或者“江南文学”,是对中国长江以南一直到海南的热带地区的书写,那么“新南方文学”则侧重对广西、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这些亚热带和热带区域的书写。新南方写作的指向,一方面凸显了“两广文学”,一方面也溢出了中国南方之南的文学地图,它包括了对中国以及世界某些亚热带和热带区域的文学书写,其写作对象不仅包括这些区域的陆地文化,同时也指向了这些区域的海洋文化。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荷泉。

我认为,“新南方文学”不仅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它更是包括“北流作家群”在内的中国“南方作家群落”的一种崛起意识,是一种对以往“南方文学”或者说“江南文学”在某方面要做出超越的想法,甚至是一种雄心。这种新的文学雄心的认可,需要作家作品来说话。近年来,林白的《北流》、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和梁晓阳、吉小吉、谢夷珊、乔安子等作家作品,已经在广西区内外引起反响。这些作品,是文学桂军的力作,也是新南方文学的佳作。我期待更多更优秀的北流作家作品的问世,这对我们今后谈论新南方文学的话题,无疑会添加更加精彩的内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唐梅樑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林人,我在阅读北流作家作品时感触最深的有两处:一是他们所书写的故事背景我非常熟悉,二是对他们所采用的地方语言感觉特别亲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唐梅樑。

梁晓阳笔下的北流,南方小城似乎永远停留在“蒸笼时代”。小城的所谓“繁华”在他看来,也都是以密集的建筑、充满戾气的人群和混乱的交通所造成的假象,我对此是深有体会的。梁晓阳敢于运用一种犀利写实笔法揭露南方的世俗成见给他带来的隐痛,以及他对于故乡既爱且恨的复杂情感。在方言运用上,也如同《白鹿原》一样加入了大量的詈语来塑造人物鲜活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成就了他作品中独特的南方主体性。

曹美兰是位新人,她的近作《龙眼树下》《黄皮树下》《葡萄架下》《荔枝树下》等多以故乡的树命名,指向了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回忆性散文。以故乡的树为触媒,回望或温情脉脉或刺痛心灵的童年时光,以写作的方式对抗遗忘这片土地的记忆。她的散文中也有多处用到方言。她善用精炼的语言制造幽默效果,这是广西散文家甚至儿童文学作家身上少有的品质。

在北流作家这里,我看到新南方作家是坚定进行方言实验的创造者。新南方写作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言说方式,也许颇具争议,甚至被当作一个标签,有的人拒绝被贴上这个标签,有的人却听从它的召唤开启了新的写作。当前有关“新南方”的讨论不仅地域范围越来越广,在《广州文艺》最新的评论文章中还将四川文学也纳入进来,并且越来越强调它突破南北乃至走向世界的开放性、包容性、沟通性,我想这既是以往作品所内蕴的新南方特质,也是新南方与新近作品不断互动、作品反哺理论的重要结晶。

原标题:“新南方”·坐标

责任编辑: 韦藿珍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