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品质出众,文化赋能 客家桂圆一飞冲天

时间: 2023-10-19 15:17:39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禤 繁 实习生 卢咏雪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禤 繁 实习生 卢咏雪)客家桂圆388元/200g!记者在广西广投干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货架上的产品大吃一惊,但总经理邓浪华的话让人既欣慰又骄傲,“要让好东西卖上好价钱!”在他的努力下,博白桂圆独辟蹊径,插上老树和文化的“双翅”,价格一飞冲天。

▲邓浪华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老树桂圆肉产品。

带着情怀

擦亮家乡特产招牌

“我们博白桂圆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滋补圣品,可偏偏就是大路货……”邓浪华一声叹息,广西博白县是桂圆之乡,历来盛产优质桂圆。但以前大多是农民自产自销,不少小作坊也仅是简单加工生产,由于不符合卫生条件还一度被诟病。“根本卖不上价!”邓浪华说,博白桂圆没有工厂化生产的理念,也缺乏品牌意识,销路也不宽,很多时候也只能把原材料卖给第三方,因此一直以来售价很低。

“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邓浪华说起2015年参加东盟博览会时,一罐0.5公斤的枸杞卖2万元,上面重点标注“富硒”二字,“太震撼了,农产品竟然能卖这么好的价钱。”当年还有一件事让他至今印象深刻,他做了一个小试验,在淘宝上下单买2.5公斤博白三滩的龙眼,花费160元,而当年家乡本地的零售价仅为6元/公斤。

让家乡的好特产更值钱!2016年,邓浪华在家乡成立公司,瞄准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加工的桂圆肉,希望通过公司运营将博白桂圆这张名片擦亮。他先后推动成立桂圆行业协会,制定桂圆加工的行业标准,让桂圆加工生产更标准化。公司注册了“客家桂圆”“浓乡农品”“茂山坡”“白墩铺”等商标,成为博白第一家把桂圆零食化的公司。

自古以来,传统制作桂圆时多是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后来虽然引进了设备,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该公司研发了空气能烘干技术并获得专利,这种模拟自然烘干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桂圆的品质。

融入文化

博白桂圆更“出圈”

博白桂圆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初时期,民间就盛行加工桂圆肉,是博白著名的传统食品之一。

“挖龙眼不仅是技术,还是手艺,更是历史。”邓浪华补充说,几岁的小孩子都会挖……在博白,这是许多本地人都会的一项技能,从小看着家人挖,动作、姿势很自然就成为深入骨髓的印象,然后变成身体的肌肉记忆。完全不懂的人通过学习掌握技术要领后一天的产量是10公斤左右,而博白普通成年人及老人的产量则能达到不可思议的60公斤。

“我们的产品还有鲜明的客家文化底蕴……”邓浪华指着一款名为五福临门的产品告诉记者,“五福”的设计理念是寓意长寿、康宁、富贵、好德、人和等中华传统美德,博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该公司将流淌在客家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融进产品中,把最深的祝福送给消费者。在东方龙珠系列-乡味的礼盒中,记者还看到了两个博白特色手工艺品的小竹编篮,“凸显我们博白的特色!”邓浪华笑着说。

在历史和文化的加持下,博白桂圆身价大涨,200g的桂圆礼盒售价可高达388元。

▲树龄160年的老龙眼树如今又重新福泽子孙后代。

老树“结果”

传统承袭更长久

色泽金黄、颗粒完整。记者眼前的桂圆仿佛和平常的一样,但好像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这是老树桂圆!”邓浪华笑着揭开谜底,文章开头提到的售价颇高的桂圆可不是一般的龙眼树上的果实制成的,而是从百年以上的老树上采摘下来的。仔细一看,确实不一样,肉略薄,但色泽更剔透口感更清甜。

参天大树,葳葳蕤蕤。在博白县径口镇周垌村,一棵老龙眼树上挂着“身份证”,树龄160年以上。“我小时候树干就有这么粗了……”六桂塘自然村的党总支书记李崇强指着家门口的龙眼树告诉记者,周垌村里的老龙眼树有300多株,如今变成传家宝了,“一棵树摘了500多公斤果,制成50多公斤桂圆肉,赚了3000多元。”从周垌村附近的山路驶过,是绵延不断的森林景象,中间夹杂着一株株高大的老龙眼树。邓浪华笑着介绍说,老龙眼树多是天然野生,不使用化肥农药,因此品质更好,目前该公司与此处的博白县虎坪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客家桂圆虎坪龙眼种植示范基地”,共同保护其中的众多野生龙眼树,既给产品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也让家乡的生态环境更持续更长久。

原标题:品质出众,文化赋能  客家桂圆一飞冲天

责任编辑: 黎丽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