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白糤:玉林人专属“年的味道”

时间: 2024-01-15 15:16:29 来源: 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王耀前 廖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王耀前/文 廖源/图)临近春节,玉林城区的大街小巷又飘起了炸白糤的香味。白糤,玉林人也叫白散、白馓,在玉州区、兴业县、福绵区3个县(区)比较流行,本地过年必备。白糤以香、脆、松、酥等特点闻名,在玉林本土众多年味小吃中,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许多玉林人眼里,白糤代表的是一种“年的味道”。

玉林的白糤制作有数百年历史。据清光绪年间的《鬱林州志》记载:“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白散、炒米、糕饼,为新年享祖用,并亲戚互相馈遗。”这种习俗,经数百年而不衰。2019年,玉林白糤制作技艺被列入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有人制作大型白糤和药膳白糤,使白糤更多元化。近年来,玉林白糤还打进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年货市场。

白糤制作有6道工序

白糤制作,有选料、笼蒸、打胚、晒胚、拖糖水和油炸6道工序。“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才能做出上好的白糤。”近几年来,每年临近春节,福绵区樟木镇的苏文伟都在玉林城区炸白糤销售。他是制作白糤的一把好手,制作出来的白糤销往全国各地。

蒸煮糯米一般使用木蒸笼。

苏文伟说,蒸煮糯米一般使用木蒸笼。蒸煮时,必须使用猛火。但要掌握好糯米饭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食用时硬而不脆。这样的白糤,玉林话称为“有米骨”。如果熟度不够,白糤的粘性会很差,作胚时会出现过于松散而不成形的现象,油炸时更是容易爆裂、不完整。

糤胚要在太阳下晒足4天。 

玉林白糤上有“福”“禄”“寿”“喜”等字样。

打胚使用的是刻有“福”“禄”“寿”“喜”凹字的木模,一般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打胚时,从蒸笼里用碗取出适量的糯米饭后,要迅速填入木模里,并迅速摊平、压实,扣在晒箕上。”苏文伟介绍,晒胚也很讲究,一般放在竹筛上晾晒,经常翻,使糤胚干透。接着是拖糖水(即过糖),煮好糖水(一般使用白糖,但也有人喜欢用黄糖)后,把糤胚浸匀后捞起即可。苏文伟说,以他的经验,一般过糖以使用上好的白糖为佳,同时在糖水里放进生姜,这样做出来的糤胚才有光泽。油炸前,还要晒一次糤胚,彻底去除水气。油炸时,一定要选用上好的花生油,这是关系到白糤质量和储藏时间的关键因素。

玉林制作白糤有数百年历史

《玉林市志》有这样的描述:“白糤即米花,壮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即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关于白糤制作,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在今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有一位以卖油炸酥肉为生的村民,名叫牟九叔。一次,他因忙于生意,忘了吃从家里带来的一碗糯米饭,待发现时,已是下午时分。这个时候的糯米已被晒得既干又硬,无从下口。忽然,他灵机一动,把这碗糯米饭放到炸酥肉的油锅里烹炸。没想到,炸过的糯米既香又酥,色泽白中微黄,于是他取名“白糤”,还自刻木模制作出售。自此,这种美食便慢慢在玉林流传开来。

如今,制作白糤在玉林依然盛行,玉林很多地方都有春节期间用白糤供奉先人、招呼宾客的习俗。玉州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卢河拍摄的玉林人制作白糤的照片《享祖的糤》,被选入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舌尖上的新年》一书。

“在玉林,吃白糤是祈祷新年吉祥,也象征着合家团圆,所以能一直盛行至今。”我市文史爱好者黄继军介绍。

创新制作药膳白糤

如今,白糤制作也不断创新。5年前,兴业县城隍镇的白糤制作大户庞干绍就制作了药膳白糤,不但在玉林、南宁、柳州等地热销,还吸引了广东的客户。

“药膳白糤不仅能吃出健康,口感也很好。”庞干绍介绍,他制作的药膳白糤是利用山黄皮、甘草、薄荷等十几种中药熬成汤汁后,再与糯米拌匀后一起炊的。这种白糤酥香中带着甘甜,还有一种中药的清香,口感很好,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品尝、购买。

对制作白糤,庞干绍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做法。首先,他都是使用自己种植的糯米,以保证白糤的质量。“我每年种植近20亩糯谷,从插秧苗到收成,都严格管理。”庞干绍介绍,要种出好的糯米并不容易,特别是在稻谷灌浆时,管理格外讲究,最重要的一点是稻田里一定要有足够的水分,种出来的糯米粘性才能达到最佳。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糯谷晾晒时一定要在太阳下晒足4天,如果用烘烤机烤干,效果会差很远。同时,糯谷不能一次晒干,要先晒两天,然后放到室内收藏一两天,再拿出来晒,然后收回室内储藏两天左右,又拿出来晒,“如此反复晾晒,才能让糯米拥有更大的粘性。”庞干绍说,糤胚也同样要晒足4天,“跟晒糯谷一样,一定要在太阳下晒,如果遇上天气不好用火烘干,味道会差一个档次。所以,制作白糤一定要选天气晴好的日子。”

近年来玉林白糤远销外地

近年来,玉林白糤成功打进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年货市场。每年春节前一个星期,玉林城区一些销售白糤的小摊档每天都要往外地密集发货,让人惊叹玉林白糤的魅力。

创新制作的“簸箕白糤”在玉林本土颇受欢迎。

苏文伟称,他制作白糤已有30年历史,每年从农历十月就开始制作糤胚,春节前半个月开始炸,短短10来天时间,可以卖出数万只白糤,而且基本上都是销往外地。近年来,兴业县城隍镇的80后黎泽津也都在春节前一个月制作白糤出售。去年底,他一个星期发往外地的白糤就有3000多只,目的地是全国各地多个城市。他还别出心裁制作大型白糤销售,这种白糤直径50厘米,放进簸箕里满满当当,故美其名曰“簸箕白糤”。制作这种大型白糤不需要木模,只需一个篾箍放在簸箕中,不断放煮熟的糯米饭进去,铺开、摊均匀,然后脱箍即成。这种白糤在玉林本土颇受欢迎。

原标题:

白糤:玉林人专属“年的味道”

责任编辑: 梁琪岚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