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让生命“终归”自然

玉林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截至目前1274位逝者在大海、花坛草地中长眠

时间: 2024-04-04 15:09:37 来源: 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张宗海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张宗海)不留躯体、没有墓碑、没有牌位,截至目前,玉林1274位逝者在大海、花坛草地中长眠。从土葬、火葬到如今的生态葬,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

多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出台相关奖补激励办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参与生态葬的人数逐年增加。环保、绿色、成本低的生态安葬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接受。

1274位逝者,在大海、花坛草地中长眠

3月28日,在玉林市第五届节地生态安葬活动上,逝者家属李萍含泪站在安葬区看着工作人员盖土,默默为逝者祈祷。“落葬的是我妹妹,让她入土为安,也让父母心安了,这也是妹妹的遗愿。”李萍说,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让逝者归于自然,土地循环利用,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尚之举。

李萍对于节地生态安葬的认可,让玉林市殡葬事务中心副主任卢鸿勤感到欣慰,从业多年的他,见证了“节地生态葬”在玉林落地“生长”的全过程。

花坛葬仪式。

2020年9月19日,玉林市在仙鹤墓园举行首届公益花坛葬活动,36位逝者长眠鲜花丛中,与大地融为一体。近年来,参与生态葬的人数逐年增加,今年以来已有245名逝者选择生态葬。卢鸿勤认为,逝者骨灰经过自然降解重回大地,通过茁壮生长的树木重获新生,既是一种回归自然,不拘于形的自由,也是家属思念缅怀的寄托。

在卢鸿勤看来,推行生态葬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更让殡、葬、祭等传承上千年的安葬祭祀活动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更重要的是减轻殡葬的负担。

玉林市民政局副局长戴海平表示,近年来,我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推广花坛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已对1274例骨灰进行了节地生态安葬,在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资源环境、以及移风易俗、弘扬新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出台补贴政策助推生态殡葬

在玉林市第五届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现场,市民林女士赶在活动开始前,为逝去的亲人办理了节地生态安葬相关业务,“与动辄花费数万元的传统殡葬相比,节地生态安葬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享受一定奖补,大大减少家庭丧葬费用支出”。

玉林市殡仪馆馆长赵奎表示,玉林市对于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按每具骨灰给予逝者亲属800元的奖补。通过实施补贴政策,越来越多的逝者家属选择参与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2013年以来,自治区民政厅在全区统一组织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目前,对于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家属,自治区给予每例800元奖补。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累计投入公益金约5000万元用于支持和鼓励各地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和奖补工作,节地生态安葬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和支持,通过这项活动累计为群众节约丧葬费用近4.5亿元。

多方合力,让“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尽管生态葬正逐渐成为更多人的新选项,但要实现“身后事”移风易俗并非一件易事。在农村,家里有老人去世,子女们都要张罗着守灵、出殡。有市民表示,没有墓碑,以后子孙去祭拜时都找不到,心理上接受不了。

民政部门充分考虑到逝者亲属的情感需求。为了纪念骨灰撒海逝者,方便逝者家属临场祭拜,自治区民政厅在北海修建了广西生态安葬纪念园,刻有骨灰撒海逝者的姓名作永久纪念的悼念墙。选择花坛葬等形式的家属,日常及清明、重阳时节,可以来到落葬区追思、献花;或通过水溶思亲方式,家属将思念与祝福写在糯米纸上,投入水中寄送给逝去的亲人;还有通过在互联网怀念平台等方式,随时随地将家属对逝者的思念进行连接,让怀念场景更立体、真实、人性化。

为了让“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玉林各地持续开展违规坟墓整治专项行动,同时深化市级村(社区)红白事服务中心建设,开展节地生态安葬示范活动,把生态安葬、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广生态殡葬新风尚。

“移风易俗要久久为功,更呼唤多方合力,更积极地宣传引导,解开‘心结’,讲好生命故事。”戴海平介绍,玉林市通过探索建设生态安葬者、烈士英雄、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以及探索建立与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相应的服务内容,持续提升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水平。

原标题:

让生命“终归”自然 玉林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截至目前1274位逝者在大海、花坛草地中长眠

责任编辑: 梁琪岚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