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从一部电影剧本 看玉林水稻种植史

时间: 2023-08-24 15:00:28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记者 王耀前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王耀前)目前,由容县籍作家梁清平编写的电影剧本《追赶花粉的汉子》正在由中视玥邑(北京)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筹拍。该剧本由真人真事改编,故事情节主要围绕水稻种子“矮仔粘”的来源及培育而展开,讲述了二战期间容县籍华侨甘利南历尽艰辛从马来西亚带回水稻种子“矮仔粘”并培育出优质水稻种子的故事。据悉,这个故事早在2021年就被改编成舞台情景剧《回家》,由玉林师范学院师生编排演出,引起不少人对玉林水稻种植历史的兴趣。

近年来,玉林市大力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创建和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

工作人员在展示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

机械化播种,助力水稻种植。

玉林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开始使用曲辕犁、铁齿耙等农具种植水稻。至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至1627年),开始种植双季稻。到了20世纪50年代,玉林掀起研究杂交水稻的高潮。从这个时期以来,玉林因水稻种植面积大、粮食高产成为“广西粮仓”。

“鬱林香米”曾为朝廷贡品

据《玉林市粮食志》记载,早在唐代,玉林就开始使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农具种植水稻。明朝天启年间,便开启了种植双季稻的历史。至清朝中期,包括玉林在内的桂东南及桂东地区一跃成为谷米主产和粮食输出中心区。清朝光绪年间,鬱林(玉林古称)知州冯德材为《鬱林州志》作序时表达了感叹:“自桂林沿江西南行至北流登陆,走五十里,地忽平旷,一望百里,瓜田错互,膏膄壤接,崇墉百雉,斩然如新,是为鬱林州治。其气候燠多寒少,田稻再收。故殷户最多,与粤东无异。”在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当时玉林粮米的充足。

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介绍,在玉林水稻种植历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品种是“鼠牙占”。因该品种来自占城(今越南境内),又因米粒似老鼠牙,所以被称为“鼠牙占”。该品种在玉林种植后,长得特别好,种出来的大米比其他地方的香软,故而被称为“鬱林香米”,宋朝时成为朝廷指定进贡的粮食。

因土壤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古代的玉林还有“红谷”“大刚占”“白花占”等常见水稻品种。此外,适宜做美食的品种还有黑糯(宜浸酒补血)、大糯(宜做饼饽)、守垌糯(宜做白糤)等,可谓是百花齐放。

编写剧本让更多人了解玉林水稻种植历史

说起电影剧本《追赶花粉的汉子》,编剧梁清平说,他编写这个剧本是希望能让玉林本地人了解玉林水稻种植的历史,并引起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梁清平介绍,《追赶花粉的汉子》改编自《容县志》记载的真人真事,讲述的是华侨甘利南历尽艰辛给祖国带回水稻种子“矮仔粘”的故事。二战期间,47岁的甘利南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巧妙地将一小撮“矮仔粘”种子藏匿于唐装衫前襟的一条布筒子里,从马来西亚彭亨州起步,穿越层层关卡,经过长途跋涉,于1941年7月回到容县容州镇杨叶村。后来,经过努力,甘利南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合桂东南环境生长的“矮仔粘”品种。1942年,容县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和旱灾,传统水稻失收,唯有甘利南的“矮仔粘”挺过了灾难,获得较好的收成。

“新中国成立后,甘利南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救下的一位陈姓农技员一起,将‘矮仔粘’种子进一步培优。”梁清平说,当时在广西农垦集团与容县农科所的支持与帮助下,甘利南将“矮仔粘”种子的培育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1953年,“矮仔粘”水稻亩产达444公斤,比当时高产品种花罗谷多出200多公斤。一时间,广西内外都纷纷求取“矮仔粘”种子。1956年3月,广东省农科院特地来信,向容县有关部门求取“矮仔粘”种子,后利用这个品种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稻种。自此,一场矮化育种的繁育运动拉开了序幕,根据“矮仔粘”培育出来的稻种引种区域遍及南方13个省区。

不少人感叹,甘利南带回来的这一小撮种子,改变了中国水稻生产的格局。

本地农技人员积极研发新稻种

20世纪50年代末,玉林掀起了研究杂交水稻的高潮。当时的玉林师范植物实验园地管理员蒋少芳从六万大山山谷采集了野生稻花粉,与普通的籼稻杂交,结果成功培育出高产的“玉师1号”“玉师2号”“玉师3号”等3个水稻新品种。其中,“玉师3号”优势最为突出,抗倒伏、抗寒、抗稻瘟病,在当时来说,属于全国领先水平。1964年,他利用南洋“矮仔粘”作为母本,杂交育出晚稻高产达400公斤以上的良种“包胎矮”,当时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他因此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广西科技奖。此后,他又育出保健型杂交水稻“乌金1号”。

“20世纪60年代,在杂交水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博白县农民廉受文(育出“博优”)和北流市新荣镇的曾昭莹(育出“乐农1号”)等。”李义凡说,1956年,博白县农业技术员张达林用中山红稻进行单株分蘖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1969年成功培育晚稻优良品种“团结一号”。接着,博白县农技员王腾金1972年选育成功晚稻优质谷良种“齐白一号”,1977年培育成功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细黄粘”,并于1978年获国家农林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在这一时期,玉林地区农科所高级农艺师韦裕廉、乐永安参加籼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选出IR24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近年,玉林市农业科学院的育种专家经过多年多代系圃筛选,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晚籼优质稻新品种“玉晚占”,被评为广西米质最优、食味最好的品种之一,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同时期,玉林市农业科学院还培育出了“玉丝6号”“玉美占”“家福香1号”等十几个优质稻新品种。

百花齐放,自然春满园。1998年,玉林市全市稻田平均亩产1005.96公斤,提前实现了“亩产吨粮田”地(市)的目标,成为广西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地级“亩产吨粮田”市。自2006年以来,玉林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3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60万吨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十年来,玉林还发现了不少野生稻,其中在福绵区福绵镇与新桥镇交界的石山塘发现的野生稻面积就达302.7亩,为玉林的水稻种植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近年来,玉林市大力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创建和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玉林水稻产业正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原标题:

从一部电影剧本 看玉林水稻种植史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