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梦回宋朝,品味玉林历史风韵

时间: 2024-03-07 15:47:23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周立华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周立华)古城的石板路与宋代的雅韵交织,街角的每一处都弥漫着宋代的雅致气息……今年春节,玉林市十字街举办了一场名为“鬱风宋韵 庙不可言”的沉浸式宋韵国潮主题庙会,活动期间共有334.8万人次市民和游客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宋代的风华绝代,打造了一张独具特色的玉林城市文化名片。

从宋至道996年在此建城,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玉林城址地点并未改变,至今已经走过1000多年,玉林十字街用一场新春奇庙会唤醒了千年古城的记忆。一起看看宋朝时玉林大地上曾发生过哪些事,有什么宋韵遗风。

市民打卡再现鬱风宋韵的新春奇庙会。

地处交通要冲,人口激增

玉林古代为通往钦、廉、雷(今广东雷州半岛)、琼(海南岛)和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的交通要冲,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咽喉。

隋唐时期中原战乱频起,大量的北方人南迁,玉林这个交通要道成为北方人南迁重要目的地之一。宋朝时,玉林已经出现了主客之分,主人是原住民,而客人则是迁入玉林的北方人。宋人王存《元丰九域志》载其户口人数,曰:“容州普宁郡:户,主,一万零二百二十九;客,三千五百四十七……白州南昌郡:户,主,三千七百二十七,客,八百六十二……鬱林州鬱林郡:户,主,三千五百四十二;客,二千三。”仅此三地就有2.4万多户人家,可见当时玉林大地上已略具规模。

南宋名相李纲(1083年—1140年)被贬南方路经容县时,将所见所闻载于《清明日得家书》:“得归归未得,滞留绣江滨,感慨伤春望,侨居多北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容州·风俗形胜》说,容州自“渡江以来,北客避地留家者众,今衣冠礼度并同中州。”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中也说:“吾以靖康岁丙午迁博白,……十年之后,北方流寓者日益众,风声日益变。”南宋宰相李纲有诗:“怀泽为邦古鬱林,江边邑屋树森森。……试谋十亩膏腴地,丹荔青蕉获我心。”可见,玉林已成为宋代北人向往的隐居之所。

宋朝是玉林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那些早先人烟罕至的地方,星星点点地散落着一个个村落,平原白水纵横,远远近近的,如棋格一般,为岭南都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始建于宋朝的兴业石嶷塔。

岭南都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随着北人纷纷南迁玉林,玉林受北方先进经济文化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宋代开始,玉林形成了北流岭垌、平山新村、容县城关窑等多处有规模、有影响力的瓷窑。其中容县城关窑址主要分布在绣江两岸六、七公里的范围内,产品丰富,不少专家学者称赞城关窑烧造技艺可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瓷相媲美,其中高温铜红釉、铜绿釉烧成技术被誉为是“宋代瓷业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广西陶瓷史上也有重要意义。

除了陶瓷,玉林炼铁业同样声名远扬。宋《舆地纪胜》载曰:“绿鸦,岁收铁六万四千七百斤,往韶州涔水场库交。”宋人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称:“宋时广西有银坑铜坑铁坑铅坑锡坑,鬱林输铁二万七千五百斤。”玉林的冶铸制造业,由铸铜升级到冶铁,历经汉代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等多点开发的基础,到宋代已经逐步朝向“集约化”生产。

特有的交通条件加上陶瓷、铸铜炼铁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玉林商业贸易的繁荣,其中,以盐业发展史来看,宋代以来,“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鬱林州,而后可以舟运……置十万仓于鬱林州,官以牛车,自廉州石康仓运盐贮之,庶一水可散于诸州。”在南宋,玉林已成为“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的“岭南都会”,玉林自此成为桂东南重要的商品贸易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宋熙宁八年(1076年)五月,赵奎知白州,向朝廷“乞解运盐车丁之苦”,准奏在官方“不给钱、米之月,听以牛车雇载私物”。有了盐运业的支撑,岭南都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容县出土的一级文物北宋城关窑绿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崇文重教始于宋

在宋代,朝廷派遣到玉林或者流放海南途经玉林的官员,出现了一批著名人物,比如苏东坡、李纲等,这些文化名人的到来,给玉林文化教育带来积极影响,促进了玉林崇文重教之风。

玉林科举官学始于唐兴于宋。儒学之设,既是国家权力之象征,也是科举教育和儒学南传的重要体现。试院、考棚、文昌阁、文塔、字祖庙等各类文教建筑在宋代纷纷在玉林各地创建,玉林大成殿、云龙桥,容县文庙、北流登龙桥、博白县学、兴业石嶷塔等,这些保留至今的与科举文化相关的建筑皆始建于宋代,彰显了玉林崇文重教的文风,也是玉林人才辈出的重要佐证。

史料记载,在两宋期间玉林有5位进士,其中博白的李时亮最为著名。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李时亮中进士获“榜眼”。有人打趣称这一次科举为“千年进士第一榜”,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张载,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章惇、吕惠卿等都是李时亮的同年进士。

李时亮善属文,尤长于诗,时誉“南流李白”;李时亮以文臣知廉州,有治声;移帅“五管”,真正实现了“鬱人治鬱”;后官至检校散骑常侍御史大夫,赐金绯鱼袋,封开国伯,是宋代见称于公卿将相之间的玉林人。

鬱风宋韵自成一格

唐宋时期,玉林便成为商贸重镇,岭南都会的繁华引来了海内外各地客商。唐末宋初诗人张籍《昆仑儿》诗曰:“昆仑家住海中州,……波涛初过鬱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拳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可见当时海外来客途经玉林之盛况。

当时玉林物产相当丰富,生活同样多姿多彩。除了从南北朝时开始荣耀大江南北的鬱林布,成为贡品的还有“鬱林香米”。宋史记载,香米“鼠牙占”品种虽来自占城(今越南境内)。在玉林种植后,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使得米小香软,色如银,被称为“鬱林香米”,成为朝廷指定贡品。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玉林茶泡,虽有“茶”字,却非茶,而是一种味道清甜的泡茶甜品,其型精雕细琢、寓意吉祥,其色白如雪、美如玉。茶泡这种独特制作技艺也是始于宋代。《容县县志》记载,977年九月,容州向宋太宗赵光义进贡南珠50公斤。在广州司马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记述榕树说:“桂广容南府郭之内多栽此树叶如冬青,秋冬不凋。……南人以为常,又谓之‘瑞木’。”记述柚子说:“山橘子大者,冬熟如土瓜,其实金色,而叶丝皮薄。”这也是关于容县柚子的最早文献记载。

在玉林节庆文化方面,《岭表录异》也有表述:“所重之节,腊一、伏二、冬三、年四。”饮食文化方面:“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或炰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盐酪姜桂调齑而啜之。”宋咸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白州(博白)民黄受百余岁,朝廷赐粟帛。有了朝廷的激励,玉林的长寿文化也在岭南别开一枝。

宋代的玉林是南来北往客商的汇聚点,北方文化与岭南文化,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交融,处于多种文化的辐射之下,使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历史文化色彩斑斓。《永乐大典》记载:鬱林“人重廉耻,士崇学问”。玉林这座岭南都会的风物淳美与人文精彩日渐丰满,鬱风宋韵自成一格,逐渐形成玉林自己的精神气质。

原标题:彼时陶瓷炼铁业声名远扬;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崇文重教蔚然成风——梦回宋朝,品味玉林历史风韵

责任编辑: 覃维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