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母校”琐忆

时间: 2024-02-27 15:05:27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林俊宇

北流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北流二中),我母亲父亲就读过的学校,我也把它当成我的“母校”。回首往事,“母校”留给我的印象宛在昨日。

钟       声

北流二中建于1888年,初称“六里书院”,坐落于平政镇仓田村,距离北流城区40余公里,是上里(南部)民众心目中的老牌、名牌学校。我的外婆家在平政镇仓田村禾仓地,距离二中400余米。小时候随父母经常去外婆家,对外婆家有两个深刻印象:榕树和钟声。

距离二中300余米的机耕路边有个“社公”,这里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榕树,此树乡间少见,已生长百余年,恐与二中同龄。树冠遮天蔽日,覆盖千余平方米的土地,经常取捷径从此“荡圩(赶集)”的二中师生也得到其荫庇。

第二个就是二中的钟声。

母亲曾问外婆,她是什么时辰出生的?外婆回答说,那时家里没有钟,不知具体时间,只记得是二中敲钟放朝(上午放学)的时候。感谢二中的钟声,如没有二中的钟声,附近村庄的孩子怎知晓其降生的时辰。

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听到的二中钟声,应该是用铁锤敲打钢铁的声音。钟声穿过宽广的田野传到村中,每日准时提醒村民和行路人,该起床起床,该煮饭煮饭,该休息休息,该赶路赶路,俨然成为村庄的“司令官”,村民下意识地接受它的指挥。这钟声穿越山山水水,回荡一百三十余年,泛起阵阵涟漪。

河心埌

小时候我经常去二中玩,常去的是河心埌。河心埌是二中运动场的别称,因其居两河夹流之处四水合围之所,在水中央,故得名。

当时河心埌的跑道是用沙土压成的,中间长草,在小孩子眼里,这样的运动场是巨大无比的。小时候我到河心埌,不是为了踢球,因为压根没见过足球,不知足球是西瓜状还是番薯样,我是为了爬树。河心埌绕河边一圈都是树。尤加利树高大挺直,树皮是白色的且很滑,还蜕皮,是爬不上去的。其他有相思树、柳树和桐油木等。相思树的枝丫较柔韧,易爬,有时候沿主干爬到高处,再横向爬到枝丫末梢,像猴子一样,双手抓住枝丫荡秋千,稍微不慎就会掉到下一层枝丫。

当时二中的“爬竿”是很简陋的,在两棵树之间,距离地面四五米,横向扎两根簕竹,在地上挖两个二三十厘米深的窝,“栽”上两根直径约七厘米且修掉竹节的笔直的竹竿,上端穿过横向的两根簕竹,两根簕竹夹住竹竿,并用竹篾将竹竿与簕竹绑扎在一起,呈“艹”的样子。二中学生便在竹子上爬竿,爬至顶部,还坐在簕竹上翘起二郎腿,甚至以簕竹为“钢丝”,张开双手,在距离地面四五米的簕竹上“走钢丝”,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以炫耀其能。当时我很羡慕爬竿“功夫”高超的二中学生。

河心埌靠旧北宝路边有个舞台,可以睇电影,也可以听地方戏,还是举行各种活动的“司令台”。

有一年暑假,我流鼻血,一躺下就流,连续月余,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外公听人说,桐油木可入药,可以治流鼻血,便到河心埌砍桐油木上的二层皮,并用二层皮和猪鼻子煲汤。我喝了不少这种汤,病情有好转。

河心埌是体育竞技场,是儿童乐园,是露天电影院,是综艺大观园。

老校门

二中老校门坐南向北,远处正对挺拔秀丽的石玉文笔峰,门前长河水蜿蜒而过,乡人以为风水宝地,居此地代代出人杰。老校门面阔7间,为“山型+单檐歇山顶+廊柱”式建筑,白墙灰瓦,是二中标志性的建筑,让人百看不厌,久久回味。

老校门匾额“北流第二中学”,白底黑凸字,圆润厚重,历经考验,令人赞赏。老校门匾额是二中教导处干事我的先舅舅姚辛瑞题写的,其子姚评佳是广西大学农学院著名教授,也是二中毕业生。老校门挂一名联:“门多桃李,路达云霄”,此联是谁撰写的,已无从考究。百年校庆时,舅舅姚辛瑞恭书此联,时人将之粘贴于老校门两侧。后人将其字刻写于不锈钢板之上,固定于老校门两侧,以为二中标志。

图书室

家父家母都是二中701班学生。父亲读高中时喜欢看课外书。二中的图书室在53楼二层,藏书较丰富,除了四大名著等古典名著外,大部分是红色小说,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山乡巨变》《美丽南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两年的高中生活,父亲阅读了图书室里的很多书籍,因此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1972年父亲高中毕业,没有机会考大学,就直接回村务农了。务农后不久就任村代课教师,一边授课,一边干农活,但手不释卷,有时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就连如厕也拿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看,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在大多数人都不重视读书的年代,父亲一直坚持读书,这个习惯改变了他的命运。1977年恢复高考,大多数考生都没有积极准备,父亲却一考即中,被玉林师专录取,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在当时是件大事,轰动全村。

父亲爱好读书,也带动了兄弟叔侄和子女读书。任代课教师期间,作为兄弟叔侄当中的“小头目”,父亲带领大家在“火水灯”下读书、说书。家族成员因为积极读书,好几个都通过考试跳出了农门,成为了教师或公职人员,改变了家族命运。这个巨变,其根源来自二中,来自二中的图书室。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改变了命运,我们这个家族都要感谢二中。

校       庆

1988年,二中百年校庆。当时我11岁,随父母参加了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百年校庆规模宏大,热闹非凡,像过年一样,回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络绎不绝,捐钱捐物者众。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场面是知名校友疾驰而来的车队。当天下午4点左右,车队疾驰在河心埌旁边的北宝公路,卷起漫漫黄沙。当时小轿车是稀罕之物,能有小轿车坐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在11岁的乡下孩子眼里,这是大场面,何等威风。当时我在想,他日我也能成为二中的学生就好了。

2008年,二中120周年校庆,我又参加了,校庆活动盛况空前。新世纪以来,二中举办校庆,校友都积极参加,并积极捐款。为何二中校友那么慷慨捐款?我想至少应有这几个原因:一、二中人才辈出,且经济能人辈出;二、乡风民风校风好,有能人带头;三、学生受二中恩惠多,感恩心切;四、校友对母校感情深,希望母校兴旺发达。

二中校庆,学子为母校庆生,延续优良传统;二中校庆,架设交流桥梁,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余       音

二中的钟声,敲了一百三十余年,响彻了方圆百里,启迪了莘莘学子;河心埌,学子及儿童的乐园,矫健的身影长留心间;老校门,二中的标志,“门多桃李,路达云霄”的起点;图书室,藏经典,诲汝谆谆,改变学子及其家族命运;校庆,传承优良传统,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二中,北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一百三十余年来弦歌不辍,人才辈出,为文明乡风民风建设,为社会发展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是玉林乃至广西乡村普高教育的一面旗帜。

2023年盛夏,我下乡公干,路过“母校”二中——儿时的乐园,感触万千,作顺口溜几句以志:

下乡偶书(其四)

过六里书院

圭江上游古书院,

滚滚波涛逐华章。

上里文脉赖此宗,

教化百姓福泽长。

原标题:

“母校”琐忆

责任编辑: 梁琪岚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