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甲辰龙年将至

【网络中国节】寻玉林“龙踪” 说民间“龙事”

时间: 2024-02-06 10:23:55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周立华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周立华)2024年农历是吉祥的龙年,民间总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许多与龙相关的事物、风俗以及地点,玉林也不例外。

在有“千年古州 岭南都会”之称的玉林,有数不清、道不尽的与“龙”有关的风土人情。甲辰龙年将至,我们一起来聊聊玉林与“龙”的渊源,到玉林城乡各地街巷里弄、柴米油盐里寻一寻“龙”的踪迹。

民俗里的“龙事”

玉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形成了丰富的地方节日民俗。每个节日都包含着多种民俗文化要素。

玉林民间很多节日都与“龙”有关,如元宵节舞龙灯、端午节赛龙舟等。每逢喜庆节日、庆典,都有舞龙的习俗,人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玉林舞龙

以玉林为中心的桂东南地区,舞龙文化遍及城乡。人们把龙视为吉祥之物,是一种精神、一种寄托、一种祝福。在节庆、庙会等活动中,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已成为玉林城乡群众庆祝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式。

舞龙是玉林主要民俗活动之一。

舞龙有打击乐和六笛伴奏,只舞不唱。在雄壮威武的鼓乐声中,一条“龙”需5至9人共舞。打头一人撑着圆形的能灵活转动的“龙珠”,“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头”即在空中跟着上下翻飞,“龙身”“龙尾”随之协调舞动。表演气氛热烈,舞龙动作多姿多彩,舞者自我陶醉,观者其乐融融。

扎龙头作为舞龙的主要道具,是玉林民间特有的彩扎工艺。兴业纸扎工艺始于清代,历史十分悠久。除花灯,扎龙、扎狮、扎竹马、扎灵屋等都很有特色。其中,以扎龙之技最为深奥,难度极大。制作工序有选材、熏直、下料、结扎、糊纸、剪花、配色、贴花、描绘、整形等10多道。

舞龙的结扎关键在于龙头,一般以竹篾为骨扎成龙头,按照先里后外的顺序,先支好龙头的基本构造,竹与竹之间的每个结都要扎牢固。扎骨架时,各部位要使用硬度和弹性不同的竹篾搭配绑扎。骨架定型后,再用福纸、藤纸裱糊贴壳。画彩时,以红色为主,画好龙头各个部位轮廓,再衬以黄、蓝、绿等颜色,在龙头上大手笔地描绘出唇边、上下颚、鳍背、鳞片和云彩,光油过面。

分龙节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也称为分龙节。据说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春耕就该开始了。

玉林民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谚语。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历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人们祈望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蜇伏,人类免于病疫。在这一天,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进行龙舟赛等,都与雨水有关。

根据分龙节当天的天气情况,可以预测当地夏季的气候规律。比如,当天雨从西南方而来,则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降雨云只有从西南方来,当地才会有雨,其他方位的降雨云一般不会往当地移动。

火龙节

陆川县清湖镇把元宵节称为火龙节。

为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元宵节晚上,清湖镇的群众都敲锣打鼓,举着灯笼,抬着“财神爷”游行。游行的灯笼如火龙一样向前移动,非常壮观。

盘龙村的元宵节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为陆川县古城镇盘龙村传统的元宵节,在当地已有近200年历史。

元宵节期间,盘龙村有马戏团、大戏班、醒狮团、杂技、魔术、古装戏、烟花、武术比赛等活动。各路亲戚朋友提前一天赶来,有的甚至到盘龙街打地铺等候。节日期间,有三四万人闹元宵。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日,各庙“老爷”坐轿出游,各路狮团到各家各店铺前舞狮,狮团搭起人楼接红包,各家各店铺门前挂灯笼,设台摆鸡鸭贡品祭拜,放鞭炮,祈求生意兴隆、国泰民安。农历二月四日早上,各庙“老爷”转堂,结束元宵节。

关于“龙”在民间

玉林的民俗丰富,既有来自佛教、道教等影响形成的民俗,又有种类繁多的民间民俗,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已逐渐融入玉林的风俗传统。

庙宇是民间最常见的民俗活动场所之一,供人们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

护龙庙

护龙庙位于今福绵区福绵镇船埠村的古码头附近,旁边就是南流江。船埠自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始,因南流江水运盛行,为求平安镇邪、财运亨通,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商贾们和当地群众建造了护龙庙。

护龙庙整座建筑均由石料砌成墙基,根底坚固,共分为门厅、正殿、后殿和偏殿几部分。正门用花岗岩石料作为门柱和横梁,大门两旁楹联为“护持商贾 龙则风云”。现在庙里供奉着玉皇大帝、九天玄女、观音菩萨、布袋和尚弥勒等,也供奉着伏羲氏、盘古氏、华佗、武圣关公等民间传奇人物,整座建筑仍保留着明代古朴大方的风格。

近年来,当地村民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都会举行护龙庙巡游的民间庙会活动。

化龙寺

相传,兴业城隍有一位青年叫李厚德,其孝敬父母,为人善良,乐于助人。一天犁田时,他发现田里有两条金鲤戏水。他去捉鱼,金鲤说它们是上天派来指引他为百姓造福的。他愿意牺牲自己,跟着金鲤进入山洞,将洞里泉眼顶穿,引出水源,供洞外的农田浇灌。从此,他身上粘上了鱼鳞,变成一条龙住在洞内,人们便叫他李龙。为免妻儿生活艰难,他拔下一片龙鳞放进米缸,米就一直吃不完。多年后,自私的儿媳想让娘家也有吃不完的米,就将龙鳞斩成两段拿回家,从此米缸不再出米。李龙托梦告诫儿媳,为人不要贪婪自私。

为感谢李龙,乡亲们建了一座化龙寺,把出水的山洞叫“龙泉洞”,李龙犁的田叫“龙田”。

玉林“桥头龙”

“桥头龙”是玉林城区的名门望族。

“桥头龙”家族古宅气势不凡。

1353年,这个大家族的祖先龙彩麟从江西来到玉林。此后,龙氏人在玉林艰苦创业,积攒了很多财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氏人在云龙桥附近建起当时玉林较为气派的宗祠——龙显馨祠,并先后建了“大夫第”“参军第”“外翰第”。因为居住在云龙桥附近,他们被称为“桥头龙”。历史上,“桥头龙”家族一直经商有方,富甲一方。他们带头修缮了云龙桥、龙井,还在玉林兴办学堂,开设奖学金制度。

至今,龙氏人已在玉林生活了数百年,共繁衍了20多代人。目前,生活在玉林的“桥头龙”有2000多人。

传统“龙骨车”

玉林还有关于龙的农业耕作工具——龙骨车,因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而得名。这是一种使用人力或畜力的古老汲水用具,用木制成,像龙骨状,搅动时,骨片将水一节节往上送,主要用途是把水从低处送往高处。在过去常用于抗旱救灾,既轻便,又效率高。

龙骨车是玉林古代重要的农业耕作工具。

龙骨车由车身、龙骨、车叶、车手柄组成。车身两端各有一轴轮,上端轴轮心安上手扭(车手扭)。提水时把车身下端放进水中,由两人扭动手柄,使轴心带动龙骨上的叶片转动,把水从下面吸上来。龙骨车有手扭和脚踏两种,构造大致相同。

原标题:

寻玉林“龙踪” 说民间“龙事”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