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这些历史文化印记,留住一方乡愁

时间: 2024-01-09 12:24:41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周立华)2023这一年,我们行走在玉林城乡各地,努力挖掘玉林本土历史文化,守住城市的“根”与“魂”,守护好先贤的智慧结晶,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助力深入推进“文化塑城”,打造独树一帜的玉林文化印记,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民国餐具、清代古桥、明清时期石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去年我们都有哪些新发现?

回龙古桥横跨玉林北流,桥上至今仍人来车往

——详见本报2023年1月5日《古桥悠悠话沧桑》

这座五彩田园西南方向的石拱桥,是记者在下乡途中偶然发现的。记者数次前往古桥查看,翻阅相关历史资料、采访附近村民,终于还原了古桥部分历史。此桥叫回龙古桥,桥是单孔石构拱桥,长约4米,宽约1.5米,石孔高约2米,东北-西南走向。在桥两侧各延伸了十多米长的青石板路,特别是在桥的南端,10米开外还有一段旱桥,用3米多长的石条铺设,分3段,每段是3块石条,形成宽约1米的路面。这座桥横跨玉林北流两地,桥北是玉林茂林,桥南是北流塘岸,横流而过的江是鹿潘江,是流经五彩田园的主要河流,也是南流江的支流。桥上的石板路,一道道车痕清晰可见,刻录下古代商人忙碌往来的印记。

回龙古桥悠悠,依然沟通两岸人来人往。

相传徐霞客游水月岩后经古桥往北流?目前无法考证。只知道历史上古桥曾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近代,回龙古桥写满了红色故事。回龙古桥的历史以及所蕴含的人文信息,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吉星楼器物的现身,是玉林商业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详见本报2023年1月19日《吉星楼这批民国餐具,背后有什么故事?》

这是之前刊发《吉星楼,玉林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后的新闻后续,吉星楼商号后人陈先生说,发现一批有些年代的餐具。这批餐具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大的有狩猎图案提梁壶、碟子、碗,小的有味碟、茶杯等等,除了刻有“吉星楼”字样的盘子,最让人意外的是味碟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金元宝形、鸳鸯形、太极形、八角形,大多为粉彩瓷,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粉彩依旧鲜艳,各种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部分餐具刻有吉星楼另一个商号“兆合”的字样,在一些餐具底部,有“元玉金记”“合兴祥造”等款识文字。有的盘底有徽章款,图案为两只展翅相向的大鸟,中间缩写英文字母。

吉星楼遗存的部分清末民国时期餐具。

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考证后说,这批民国时期玉林吉星楼的餐具,不仅反映了当时工匠的工艺技能,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玉林经济的繁荣和兴盛,为研究民国时期玉林商业文化和桂东南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吉星楼器物的现身,是玉林商业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希望有更多市民将自己所了解的玉林商业史器物、史料公之于众,以便推动玉林商业文化史的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增强玉林的商业文化自信。

容县杨梅义渡碑亭,玉林义渡历史的实物见证

——详见本报2023年3月16日《容县杨梅义渡碑亭:玉林义渡历史的实物见证》

容县杨梅镇杨梅街村是容县著名的侨乡,历史悠久,在从村边蜿蜒而过的梅江河南岸,建立着义渡碑亭。

容县杨梅清代义渡石碑。

简单的瓦房下面,矗立着两块石碑,每块高约1米、宽60厘米,为青石材质。两块石碑分别刻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后相隔100年左右。清嘉庆十二年的石碑上刻着《梅江义渡谱序》,清光绪三十四年的石碑上则刻着《重修梅江义渡碑亭序》。除了这两块石碑,碑亭侧面的墙上还有石块,上面刻着捐助修建碑亭的人员名单。数百年来,杨梅圩都是容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据《容县志》记载,杨梅圩长500米,有200多间店铺,至今仍保留着整条骑楼式街道格局。

义渡的开设,大大方便了杨梅儿女外出求学、经商。清代以来,杨梅镇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12.3万人,镇内有归侨侨眷侨属4.8万人,是容县的重点侨镇。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再到上世纪70年代,民间海外汇兑只有通过侨汇庄来兑付。由此,杨梅诞生了侨发祥、洪友记、宏昌号等多家侨汇庄,见证了当年杨梅商贾之繁荣。100多年来,义渡碑亭与奔流不息的梅江河紧紧相依,向世人诉说着玉林的义渡文化。是玉林义渡历史的实物见证。

12个明清时期石墩,成为玉林文昌阁难得一见的文物

——详见本报2023年10月25日《南桥附近发现12个明清时期石墩!可能与这个有关》

玉林的文昌阁,历史上与万花楼遥相呼应,号称“南阁北楼”。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衰荣交现,三建三毁,终成传说。上世纪70年代,文昌阁的塔基被损毁。玉林文昌阁旧址坐落于现在的玉州区南观小学内。为了探究文昌阁相关历史,记者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多次走进南观小学,寻找相关历史遗存。在附近居民帮助下,12个明清时期石墩、清代楹联木板相继被发现,成为玉林文昌阁难得一见的文物。据专家考证,石墩是玉林文昌阁原来的柱础。12个柱础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其中一个柱础材质是汉白玉,不仅材质非同寻常且年代久远,属于明代文物。另外11个柱础基本相同,属于花瓶型八面体柱础。现存的12墩柱础石,只是文昌阁基础的一部分,但是却体现了文昌阁当初的精美宏伟,高雅庄重。

玉林文昌阁旧址内发现的文物:石墎柱础。

之后,也是南观小学内,发现一块3米多长木匾,木匾正中阴刻着“舆诸君倾罇把琖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16个行楷大字。左下方的落款是同德堂、安昌号、巨昌号、致和祥、生昌号等14个商号名称。玉林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部主任梁桉健看了木匾后初步判断,木匾是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物品,该木匾楹联原来应该有一对,现在发现的是下联。其落款是一众清末民国时期的商号名称,其中不少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曾为玉林商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说,虽然残存的这块木匾只是“楹联”的一半,“舆诸君倾罇把琖话黄橙家味丹荔乡风”16个字凝练精切、意蕴丰富,展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是难得的研究玉林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目前木匾楹联归属者成谜,但是可以断定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拥有的,由于尺寸较大,且是14个商号联名赠送,这是很高规格的赠品。因此,这块木质楹联既是玉林古代传统商业的见证,更是地域文化的表达与呈现。

玉林文昌阁旧址内发现的清末时期3米多长的木匾楹联。

原标题:

这些历史文化印记,留住一方乡愁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