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在平凡的岗位贡献力量——印尼归侨梁春源自述

时间: 2023-12-21 11:59:33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

【口述人物简介】

梁春源,祖籍广东梅县,1943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武眉,17岁时跟随父亲、哥哥回国。先后在灵山新光华侨农场、玉林建筑部门工作;后在玉林环卫处工作至退休。

采 访 者:潘燕

华侨属性:印度尼西亚归侨

我叫梁春源。我的父亲年轻时去印度尼西亚打工,后来在那里成了家。有了点积蓄后,父亲就做点小商品的买卖,谈不上富贵,但一家人衣食无忧。1943年,我出生了,一家人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武眉。

梁春源介绍家里的老物件。

背井离乡,时日愈久远,我父亲对故乡的思念愈深刻。在父母的安排下,长大后我和哥哥姐姐们都上了当地的中华学校。我们要学习中国语言、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父亲说,我们是中国人,根不能忘。每个月学校都会播放中国电影,《上甘岭》《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我们就是通过荧幕和广播,一点一点了解自己的祖国。

回家乡看看是我爸爸一直以来的心愿。我们长大后,他常常念叨,要我们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1959年6月,印尼颁布总统令,禁止各地外侨从事商业零售,造成大批华侨流离失所。1964年,我和父亲、哥哥登上了轮船,踏上回国的路。我们随身带了一个很大的行李箱,里面有日常换洗的衣物,还有一张铁架床,这张床现在还在我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后来我常常经常骑着它到处逛。

回国的时候,我17岁,当时兴奋又迷茫。我记得,我们这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了7天7夜后,停靠在了湛江港口。

下了船,我们在湛江霞山区一家叫做“东南旅店”的招待所住了一个星期,随后,我和父亲、哥哥就被分配到钦州灵山新光华侨农场工作。我们每天都去山上垦荒、种地,日子很艰苦、很单调。不过我知道,政府已经极尽所能照顾我们这些归侨,所以我也没有抱怨,认认真真工作就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报答。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归国之时正是祖国最艰苦的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正磨砺着这个多灾多难又坚强的民族。但党和政府尽力保障归侨们的利益,安置家人、安排工作,还有专门的华侨商店,这里可以买到当地人买不到的东西。每逢周末休息时,我会骑着从印尼带回来的自行车,和一群同样从印尼回来的年轻人从农场去镇上玩。我们把自行车踩得飞快,一边骑车一边说笑,往往能吸引很多目光。

我在新光华侨农场工作了十几年。这期间,我成了家,和一位玉林福绵的姑娘成了婚。后来,由于农场被承包,我和妻子多方考虑后回了玉林。我到一个建筑公司工作,搅拌水泥,铲沙子石头,铺路,种电线杆子……都跟铁锹铁铲有关。这份工作经常是早出晚归,很多时候要在夜间施工,经常要通宵达旦工作。一天下来,手上都是水泡。

20世纪90年代,我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到环卫处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去清扫街道,或者跟着垃圾车,将垃圾一铲一铲搬到车上,再运回垃圾中转站。

当环卫工人很辛苦。夏天,经过一晚上热力的发酵,垃圾堆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冬天的清晨,清扫时往往出一身热汗,汗湿的衣服被风一吹,顿时湿冷湿冷的。但我很热爱这份工作,觉得能为城市清洁出一份力。我在环卫处一直干到退休。

我们回国时,我的母亲和姐姐、弟弟留在了印尼,当时姐姐已出嫁。母亲了解到,党和政府对我们海外归侨关怀和照顾得无微不至,因此总在信中叮嘱我要努力工作,保重身体。

我原本有机会再次回到印尼。20世纪70年代初,我的父亲在新光农场去世。1974年,母亲写信给我,叫我返回印尼继承家业。那时候母亲已经60多岁,我的姐姐妹妹已出嫁,家里只剩她一人,且身体病弱,没有精力打理生意上的事了。她到处打听到国内的政策,甚至直接写信给当时新光华侨农场的主任,为我申请出国的机会。但我再三考虑,还是没有选择去印尼定居。

现在我有退休金,晚年生活很简单也很安逸。每天早上吃完早餐后,我会跟华侨老友约着聊聊天喝喝茶,晚上去跳舞。我的女儿成家后也在玉林工作。

我也多次去印尼探亲。今昔对比,真让人感慨万千。曾经,印尼的物质生活比中国丰富;几十年后,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印尼已经不能跟中国比了。

原标题:

在平凡的岗位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