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身后三千倚马才

——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颁奖仪式和学术研讨会侧记

时间: 2023-11-23 16:45:08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记者 禤繁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禤繁)11月18日,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颁奖仪式和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故里——博白县举行。这是中国语言学界专项评奖中最具影响力的奖项,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广西高校的语言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也是王力精神薪火相传的见证,与会者发出倡议,共同传承优秀文化,推动语言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博白建立方言调查实习基地,图为授牌仪式现场。

颁奖仪式再次回乡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授予对汉语或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的现状或历史的研究有贡献的中国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告诉记者,一代语言学宗师王力先生生前捐献出《王力文集》的全部稿酬共计10万元,成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基金会”,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正是为促进中国语言学科的发展而设立的。

杜晓勤表示,该奖项(第十八届)曾在2020年王力120周年诞辰之际回到王力故乡博白县颁发,今年再次回到博白颁奖,既是对王力治学精神的最好弘扬,更是对王力故乡的反哺和回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博白县合办的这两次颁奖典礼和学术纪念活动,是校地合作共建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服务社会、学术服务地方的有益尝试和实践,今后,将继续合作共建。

以王力少年时获赠书籍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情景剧《十四箱书》。

记者注意到,本届评出的是二等奖3项、青年成果奖3项。“宁缺毋滥!”杜晓勤的话掷地有声。他郑重表示,30多年来,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奖评选工作坚守学术标准,本着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则,在历届评奖中坚持宁缺勿滥。历年获奖的100多篇论著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音韵、词汇、语法、文字、方言和民族语言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因而王力语言学奖在学界受到广泛的称誉和肯定,成为中国语言学界专项评奖中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王力之子追忆父亲

“再次回到故乡,我觉得父亲就在身边,王力精神就在此地孕育而成。”王力先生的儿子王缉志感慨地说。他第一次回到故居时,感觉父亲就是在此处出生成长;走进典雅古朴的大平坡水楼,父亲授课的身影浮现眼前……“父亲一生中两个重大的转折点就在这里。”王缉志深有感悟。他在博白见到当年赠书的李氏后人,就仿佛感受到父亲当年如获至宝的感觉,正是那“十四箱书”为父亲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而一张张热情欢迎的面孔又让他想起,当年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乡亲父老的祖辈筹资让父亲得以远渡重洋赴法留学。

“什么是王力精神?”2020年王力诞辰120周年,王缉志回到博白时突然有人问了这个问题,他一下子答不上来。如今,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他总结成24个字:“继往开来,勇于创新,争分夺秒,龙虫并雕,谦虚谨慎,奉献社会。”

王缉志认为,父亲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语言学家,首先是学习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从少年时代开蒙通读了涵盖了各类知识的14箱书;后来研究古代关于汉语的《马氏文通》等著作;又在清华国学院读书时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获得了非常重要的教导,例如赵元任说的“说有易言无难”就是一例;然后远赴法国学习了国外研究语言学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中国的语法研究实际中。这一切就是“继往开来”。

在王力之前,中国还没有完整的语法理论,也没有完整的介绍汉语诗律学的著作。所以,从法国回来之后所有的论文,都是创新。要写出前人所没有著述的理论,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逻辑学等正确的思维方式。王缉志感慨:“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这种成功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这无疑是他创新的动力。”

“我印象中父亲永远都是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王缉志认为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工作上一直争分夺秒。例如从外面开会回到家还没开饭,这仅仅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他也不会休息,总是赶忙坐到书桌前撰写著作。20世纪70年代,有一段时间他曾被安排外出劳动,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凭着记忆中的材料来构思。回家后,他便每晚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白天劳动时打的腹稿写下来。劳动一结束,他就拿出了两本书稿:一本《诗经韵读》,一本《楚辞韵读》。

“父亲的书斋名是龙虫并雕。他的著作也是如此。”王缉志说,父亲的著作中大部分是语言学的专著,这就属于“龙”;但是他也写了不少通俗读物,例如《诗词格律》《广东人如何学习普通话》《谈谈写信》等,这些就是“虫”。此外,他在大学授课,教材都是自己写的,他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完成了很多研究,并带出了很多优秀的语言学专家。

王缉志说,在父亲的墓碑上,有周祖谟先生写的一段评语,其中提到父亲的性格是“禀性敦厚,待人以诚。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予人者多,取于人者少。”这就是王力先生的写照!

王缉志认为,父亲的各种著作以及他的教学生涯,主持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等工作都是对社会的奉献。晚年的时候,1984年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一次公开课,5000人座位的场馆竟然来了12000人,这是社会对他的认可和尊敬,也是他一生奉献祖国的写照。

大师精神薪火相传

“这是中国语言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奖项,鼓励学者传承弘扬语言文化。”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宋绍年介绍,去年增设了青年成果奖,希望更多年轻人以中国的语言学为根基,充分吸收外国的成果来展示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王力先生的学生,宋绍年赞叹道:“王力先生特别‘崇实’!”当年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史记的句法结构,其中先生指出他引用史记中一个句子不对,让他重新查清楚,后来发现真的错了,这让他在惭愧之余,特别佩服王力先生的强闻博记和求实求真。

“王力先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学大师,是整个领域的标杆,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向着榜样不断靠近。”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孙天琦说,语言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她花了十多年才就现代语法的某个专题完成一本专著,王力先生的治学精神一直鼓励着她不断前进,这次获奖可谓是莫大的慰藉和继续的动力。

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获得者、复旦大学研究员周波从读本科研究生阶段反复研读《古代汉语》《中国音律学》《王力文集》等王力先生的著作,在写作时也经常引用王力先生的学术观点,他由衷赞叹:“先生学贯东西,古汉语的根底非常深厚,实在是高山仰止的大师。”

《博白倡议》振聋发聩

活动中,全体与会者就以“传承王力大师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事项的开展及相关制度机制的建立达成新的共识——《博白倡议——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活动承办地系列成果备忘录》。

从2024年起,“王力杯”青少年征文比赛升级为“王力杯”全国青少年语言文字艺术大赛,具体内容包含征文、朗诵、书法等,每两年举办一届,与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同步。大赛由北大中文系作为支持单位,提供学术、技术等资源支持和人才支撑;举办地永久落户广西博白。博白县每年选派语言文字研学团队赴北京大学开展研学活动,学员包括“王力杯”大赛获奖者和博白县学习语言文字的优秀师生代表。北京大学师生不定期到博白开展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举行学术讲座或研讨。博白县积极为王力语言学奖筹集资金,并安排语言文字工作专项经费,用以促进本地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们向全体从事和热爱语言文字工作的各界人士倡议……”与会者一致认为,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呼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认识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号召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到语言文字工作中来。

原标题:

身后三千倚马才

责任编辑: 梁远帆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