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玉林芒编,将艺术融入生活

时间: 2023-06-07 10:38:54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李丙传

日前,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李建华编著的《广西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引发学界对广西芒编的关注。该书共收录论文35篇,是从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学术专著。

2019年,“广西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落地项目,李建华将其多年来对芒编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凝结,带领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对广西玉林芒编进行了系统化整理研究,并编写成专著。《广西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想精髓,源自于岭南的乡村田野,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源于对这片土地付诸的深厚情感,然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艺术展作品《舞》。


2023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月23日,“传统工艺美育作品展”在玉林师范学院实训楼拉开帷幕。该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师生和参观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在美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对美好人生的审美体验,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液汁为养料,唤醒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中。

本次展览作品共计600余件,由玉林师范学院十多个学院不同专业方向的170名同学创作完成。涵盖芒编工艺、丝网花手造、粘土手作、金属工艺、剪纸等工艺门类,是非遗在校园教育最新的成果展示。活动期间还围绕展览就非遗的创新转化利用、非遗与当代设计及当代艺术的融合创新等前沿问题进行研讨,从芒编、丝网花等载体中找到艺术审美价值和体验特性,并以此为契机,不断突破以往设计教育“中国元素+文创衍生”狭义形式的理解,更多关注体验过程和融入文化本身,接脉出更多有深度的交流平台。

关于玉林芒编如何发展的问题,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丁远亮说:“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整个芒编行业需要更多地思考和关注。通过改变本身自发性的传承和融合,跨界创新,让芒编工艺具有新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生命力,从而走进人们的生活,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从业者传承和创新发展广西芒编工艺。”

另外,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视角来看,受经济、社会、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玉林芒编工艺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其工艺产品也推介到了海外市场,但是在产品设计与制作上还存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植入和应用不强、缺乏文化创意的活力以及文化创意的衍生品、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跟不上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等薄弱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李金玲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实践来寻找活态传承的途径。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课程体系中引入非遗产业和各种工艺技术实现活态传承已成为现在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她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出发,探索芒编的创新应用,以及进行创新实践实现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基本途径。

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教研室主任于洋在《谈传统手工艺的转化思路》一文写到:“传统手工艺在当发展在当下频频受挫,转变传统手工艺的审美和形式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已经变得十分紧迫。手工艺的内部因素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手作的不可代替性是手工艺复兴的关键,因外部因素的渗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结构,使得传统手工艺在当下语境中的转化变成了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

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建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概括。李建华表示,芒编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承载着广西各民族群众的生活美学与造物智慧。芒编艺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遵循着东方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逻辑,专深于族群生活习俗及生活需要的道器研究,并根据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因地取材创造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艺术性等表达民族情感的载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芒编从真实的生产场域中创造且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

进入现代社会,受经济、社会、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芒编工艺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植入和应用能力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文化产品接脉缺乏文化内涵的赋能转化,传承和再造的造血机制被破坏。本次传统工艺美育实践作品展览除了掌握熟练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构一种自然-社会-人类三位一体的整体和谐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留住历史,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是继承优秀传统,加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努力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芒编是生活的艺术,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李丙传)

责任编辑: 钟丹丹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