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让博白文艺瑰宝绽放时代华彩

——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复兴记

时间: 2024-09-19 15:03:23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曾维栋 实习生 蓝婉琪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本报记者 曾维栋 实习生 蓝婉琪)穿着炫彩戏服的演员们自信地走上舞台,唱腔悠扬、舞姿轻盈……舞台上,桂南采茶戏《绿珠女》精彩上演,台下观众深深陶醉,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在历史的长河中,博白县沉淀出了如采茶戏、杂技等文化瑰宝,这些成就离不开背后的推手——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

近年来,该中心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改革步伐,依托自身优势,尊重客观规律,强化人才培养,突出创新“好戏”,培育忠实观众、拓宽市场,努力让采茶戏、杂技等博白文艺“有人演、有人看、有未来”,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采茶戏《绿珠女》展现地方剧种的艺术魅力。

聚人才 事业兴  

来到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在一个个训练房内,演员们或拉伸筋骨,练习基本功,一次次地重复着同样的技术动作;或认真排练,动作一遍遍练习、纠正,力求达到最佳演出效果。

这些演员中,小年轻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这些年,有4批小演员从广西艺术学校毕业后,经过层层筛选,进入团里成为正式演员。”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主任吕光东说,别看这些演员年纪轻,可他们的基本功、职业素养却丝毫不输一些老演员。

23岁的覃福友现已是该中心采茶部的中层管理者。2015年,他被选往广西艺术学校学习戏曲表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学唱腔、腿功、毯功、身段、把子功等,2年半后毕业,他回到中心实习。此时,恰好赶上首次《绿珠女》的排练,覃福友凭借着扮演剧中孩童一角时的出色表现,成功获得老演员们的认可,最终进入该中心工作。

年轻演员的加入,让采茶戏在形式、题材方面有了更多拓展,而他们,可出演采茶戏,也能参与现代歌舞表演,一次次的登台,助推其迅速成为全面发展的演员。

在吕光东看来,传统师傅带徒模式、以演代练等老模式已经有些不太适应当今社会。“一是学习环境比较单调,不利于培养孩子对杂技艺术的热爱;此外,剧团的老演员专业教学上没有更新,对提升艺术表现力、适应社会对杂技艺术创新的需求也存在瓶颈。”

2015年,中心全面开启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与广西艺术学校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深入各乡镇初中筛选具有较好天赋且热爱艺术的学员,送到广西艺术学校进行专业的艺术学习,寒暑假也不停学,组织安排提升课程及舞台实践锻炼,实现人才队伍的迅速成熟。

目前,已进行定向培养的戏曲演员、歌舞演员、杂技演员达200多人,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血液。

“老前辈也会手把手教学,给我们提供足够的指导帮助。”覃福友说,中心各剧团注重传帮带的训练模式,从每日的高强度基本功训练抓起,再到传统剧目的排练,让新演员持续沉浸在艺术环境里的良好氛围。同时中心聚焦发展需要,邀请知名艺术家为学员定期讲戏排舞,还不定期推荐相关人员到专业技术培训班、选送优秀演员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广西戏剧院等院团学习。

千锤百炼造就英才。经过多年的人才队伍建设,展演中心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其中1人荣获第二届广西文化艺术奖·八桂文化艺术奖先进个人;3人分别当选为广西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人大代表;3名青年演员被聘为文旅部人才中心中国舞考级全国首批高级讲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社会艺术考级高级教师称号。

戏出彩 招牌立

文艺院团的立身之本,就是多出戏、出好戏。

“2018年,我们将客家文化、桂南采茶艺术与时代相结合,拓展形式、题材,融合客家方言说唱,编排一出大型的桂南采茶戏《绿珠女》。”吕光东介绍道,该剧以“对乡亲的关爱,对爱的忠贞,对爱的追求”贯穿全戏,激发人们最本质最友善最真诚的爱心,传递大爱向上的价值观,在参加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时,受到广泛认可。其后,桂南采茶戏《绿珠女》参与全国采茶戏汇演。2019年至2021年,桂南采茶戏接连登上了中国民族音乐学院的舞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大舞台”综艺盛典节目。

一部好戏,让桂南采茶戏立得住、传得开,迅速成为区内外闻名的戏剧之一。随后接踵而来的则是更多优秀剧目的面世,《八桂先驱·朱锡昂》《板凳会》《三下跪》等充满时代意义的剧目相继上演,丰富了桂南采茶戏的内涵,也使其成为博白文艺的“金招牌”。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该中心紧盯市场,在延续采茶戏、杂技两大艺术类板块的基础上增加歌舞表演,并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下潮流相结合,全力在戏曲、舞蹈、杂技等创作中出作品、出精品。

在博白杂技上,创作了充满力与美的杂技节目——《力量的抗衡》,并在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和第三次全国杂技比赛最佳演员奖,之后接连推出《魔幻方环》《那一刻我们风雨同行》《英雄远征》等精品。在歌舞节目上,推出节目《舞动八桂》《百鸟朝凤》等……

如今,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焕发出新的艺术青春,一派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景象。

走出去 沉下来

去年8月,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第14届“亚洲回声”国际马戏艺术节上,该中心的杂技演员蓝世雄、覃福友登上舞台,走上钢丝。随着音乐的响起,两人做着单手倒立、倒立行走、梯上造型等各种高难动作,娴熟的表演几乎与钢丝融为一体。

在新时代,博白杂技正以全新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演出,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架起了一道桥梁,展现博白杂技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通过坚持“走出去”,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自治区级非遗博白杂技先后多次登上央视等舞台,在国际各大艺术节上一展身手,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要走出去,更要沉下来。县级剧团不具备国家或省级大剧团的体制以及市场优势,更多的还是面向县域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

据悉,该中心每年开展县、镇、村三级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等系列演出活动,组织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惠民进万家”“广西濒危剧种下基层”等主题演出达60多场次,协助其他部门完成演出40多场。

“戏曲下乡、入校园,传承的是博白的戏曲、杂技文化,激发的是文化自信,更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应有之义。”吕光东表示,每次到基层演出,演员们都会被热情的村民、学生团团围住,彻底地体现了基层百姓对于传统艺术的朴素情感。“老百姓有戏看,演员有平台演出、锻炼,促进了中心的良性发展。”

此外,该中心通过“沉下来”,在28个乡镇设立教学点,再拓展成立32个培训分中心,培训了一万多名中、小学生。同时在市县举办各类活动中,或参与演出、或植入杂技、采茶戏等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市民在游玩乐中全程感受、共享博白文艺的活态魅力。

如今,博白的各种文艺有了“登堂入室、享誉海内外”的呼唤,也有“脚踩泥土、行走田野”的日常,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正通过改革,人才汇聚、戏目创新,市场不断扩大,全力释放出复兴的巨大能量。

原标题:让博白文艺瑰宝绽放时代华彩

责任编辑: 潘燕
关闭简洁阅读